夜里总口渴?频繁起夜?睡不踏实?
当心!可能是血糖在报警!
别把异常当“正常”——
50岁以上请注意:
40%的人血糖高而不自知!
如果夜间出现这五种症状
可能是血糖超标的信号!
早发现、早干预
血糖可控,健康更长久!
如果睡觉时出现以下症状
不仅影响睡眠质量,还可能预示血糖升高的风险
👇👇👇
糖尿病患者容易半夜被饿醒,是因为他们的胰岛功能分泌与常人不同。
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在进餐后15分钟就会有一个小高峰,进餐后1小时达到最高峰。
而糖尿病患者,尤其是初患糖尿病的患者,会有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情况,导致进餐时血糖升高,吃完后血糖偏低。不合时宜的胰岛素分泌会让其产生饥饿感或低血糖反应。
一般情况下,健康成年人夜间排尿不超过2次。高血糖会影响膀胱周围神经,使尿道括约肌、膀胱逼尿肌等肌肉功能不协调,从而引起排尿障碍。
图片由AI生成
表现为小便次数增加、小便淋漓不尽、尿急但量不多、膀胱过度充盈却无尿排出等。
在高血糖的影响下,人体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缺水的状态,会出现口渴、多饮,唾液分泌减少并且变得黏稠的症状。
图片由AI生成
血糖升高会引起神经纤维能量和物质的代谢紊乱,导致神经纤维肿胀以至变性,从而发生周围神经病变。
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、疼痛,针刺样、烧灼样或蚂蚁爬样等感觉异常,通常下肢较为严重。
血糖过高会刺激神经末梢,使患者产生皮肤瘙痒的感觉。
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会使血渗透压高于周围组织液,导致其中的水分向血液转移,从而使患者汗液减少、皮肤干燥,加重皮肤瘙痒的症状。
心脑血管疾病
由于血糖大幅波动会产生大量自由基,这些自由基在血液中会攻击脆弱的血管壁细胞膜,使血管慢慢失去弹性,发生动脉硬化,继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当摄入糖分过多,多余的糖分就无法被人体分解,血液里的游离糖就会与蛋白质、脂质或核酸进行缓慢的糖化反应,破坏体内的细胞结构,引发各类慢性病、退行性疾病、癌症,加速衰老。
高血糖还可能“连累”这些器官
1. 肾
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,引发蛋白尿,最终进展为糖尿病肾病。
2. 肝
给肝脏带来负担,可能引发肝功能障碍和脂肪肝等疾病。
3. 眼
短期内可导致患者视力模糊,长期并发症包括青光眼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黄斑水肿等。
4. 脚
易出现糖尿病足,表现为足部供血不足、感觉异常,有时伴有溃烂、感染,可能导致组织坏死、截肢。
血糖管理就像开车,光踩刹车(降糖)不够,还得把稳方向盘(防波动)。如果一天内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超过4.4mmol/L(比如从5蹿到9.5),就像车速忽快忽慢,身体可要"晕车"了!
血糖也不是越低越好,记住安全范围(以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):
✔ 空腹血糖4.4~7mmol/L
✔ 餐后血糖<10mmol/L
控糖不是一天的事,送你8个"稳糖小技巧",照着做,血糖听话不"蹦极"!
1 主食加粗粮
将部分精制米面换成粗粮,消化慢了。有助延缓餐后血糖升高,比如薯类、玉米、山药、糙米等。
2 吃"硬"不吃"软"
食物越精细、越软烂,升糖越快;而那些不够软烂、需要细细咀嚼的食物,更有利于稳定血糖。
3 慢点吃,像品茶
吃饭细嚼慢咽,一餐饭吃30分钟以上,有利于增加饱腹感,避免餐后血糖波动过大。
4 吃饭顺序有讲究
先吃菜和肉,进食快一半时再吃主食,会使营养素直达小肠,且有饱腹感,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。但如果先吃主食,再吃菜和肉,就容易引起血糖波动。
5 水果会挑,血糖不高
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需要关注GI和GL两个值。
血糖生成指数GI:GI越高,血糖升高越快,消化吸收越快,饿得越快。
血糖负荷GL:GL值越高,对血糖影响越大,越不利于糖尿病人。
常见的高GI/GL水果有鲜枣、荔枝、葡萄、山楂;相比来说,挑选苹果、梨、桃等水果更有利于控糖。
6 做饭越简单越好
在调味方面,选择清蒸、煮、炒等烹调方法,避免油炸、红烧等重油口味。
在食材加工方式上,加工越精细、质地越软烂,淀粉糊化程度越高,血糖反应往往越剧烈。比如,土豆做成泥,就比单纯煮土豆的升糖指数高;白米粥煮开花后,就比不煮开花时更易升高血糖。
7 早餐晚餐要赶早
早饭早点吃,有助预防低血糖,尽量在8点之前吃早餐;晚饭别太晚,有助减少胰岛素抵抗,尽量在晚上7点前吃最后一餐。
8 运动是最好的"降糖药"
运动不仅能降血糖,还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,推荐有氧和抗阻运动联合进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