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统计,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超过50%,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%,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,体重问题不仅影响美观,更是成为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,尤其对于肾脏健康而言,超重和肥胖如同一颗“隐形炸弹”,可能悄然加速肾功能损伤。因此,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国家卫健委主任呼吁全民关注体重管理,旨在帮助参与者实现健康体重,降低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生率。
小美从小体格偏胖,因为工作,近几年长期缺少运动,一直没有不舒服,可最近发现小便泡沫比较多,经化验检查发现蛋白尿,家属非常着急,“她不爱运动,平时总是因为工作压力大,点外卖,吃烧烤,喝奶茶,熬夜,没想到肾脏出现问题了”。
来源:摄图网
肥胖相关性肾病是肥胖导致的肾脏疾病,早期可表现为代偿性肾脏排泄功能增加,进而出现蛋白尿等表现,晚期可能发展到肾衰竭。
肥胖伤肾的“三大元凶”
1、高血压+高血糖:肾脏的“双刃剑”
肥胖常伴随代谢异常,约60%的肥胖者存在高血压,30%发展为糖尿病。这两种疾病会直接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,导致蛋白尿、肾功能下降,甚至进展为慢性肾病(CKD)。数据显示,肥胖人群的慢性肾病风险比体重正常者高2-3倍。
来源:摄图网
2、代谢综合征:肾脏的“超负荷运转”
肥胖者内脏脂肪堆积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脂肪因子,导致胰岛素抵抗、血脂异常,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。肾小球长期处于高滤过状态,最终可能引发“肥胖相关性肾病”。
3、药物滥用:隐形“肾脏杀手”
部分肥胖者盲目使用减肥药、止痛药或保健品,其中的不明成分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,甚至诱发急性肾损伤。
如何早期识别并警惕
1、尿液异常:晨尿泡沫增多、尿检发现微量白蛋白或临床蛋白尿。
2、代谢综合征:合并高血压、高血脂或高尿酸血症时需高度警惕。
3、隐匿性水肿:晨起眼睑或下肢轻度水肿,容易被误认为“青春期发胖”。
筛查建议:体重指数≥28(中国标准)或腰围超标的青少年,应每年检测尿微量白蛋白、肾功能及肾脏超声。
护肾的“黄金法则”
肥胖可能通过多种机制损害肾脏,减重是治疗关键。低热量饮食、加强运动等综合措施,不仅可以使尿蛋白减少,延缓肾功能进展,而且可以减轻许多相应的其他代谢紊乱。
1. 饮食干预
低盐饮食:每日盐摄入≤5克(约一啤酒瓶盖),减少加工食品和腌制食品,减轻水肿和高血压风险。
优质蛋白选择:肾功能正常者,每日蛋白摄入量为0.8-1.0g/kg体重,优先选择鸡蛋、鱼肉、豆制品等,避免高嘌呤食物。
控热量≠节食:建议用粗粮替代精制碳水,增加膳食纤维摄入,避免极端节食导致营养不良,增加新鲜水果、蔬菜、全谷物和低脂肪蛋白质的摄入,通过科学饮食控制体重,避免超重和肥胖。
2. 运动与睡眠
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骑自行车),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负担。体重基数大者可从水中运动(如水中步行)开始,逐步增加抗阻训练,提升肌肉量。同时要保持、调节好心态,避免压力过大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。
来源:摄图网
3. 水分管理
每日饮水量建议1500-2000ml(心肾功能正常者),避免用饮料替代白水。存在水肿或晚期肾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。
4. 药物与手术
减肥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服用含利尿剂、泻药的“网红产品”而引起肾功能的损伤。减重手术(如袖状胃切除)适用于BMI≥32.5且合并代谢疾病者,术前需全面评估肾功能。
温馨提醒
儿童期肥胖更易导致青春期高血压和糖尿病,家长需重视饮食结构调整,而非单纯追求减重速度,影响肾脏健康。
个体化管理
儿童期肥胖更易导致青春期高血压和糖尿病,家长需重视饮食结构调整,而非单纯追求减重速度,影响肾脏健康。
总之,体重管理是长期目标,对于肾脏而言,每减掉1公斤多余的脂肪,可能就意味着减少10%的肾病风险,早期发现并干预是防治肾脏病的关键。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,坚持才能看到改变!
|